全球區塊鏈市場前景廣闊,但誤區仍然存在
根據最新數據顯示,全球區塊鏈技術市場規模去年達到了 172.6 億美元,預計未來六年將以 87.7% 的年復合增長率快速擴張。然而,盡管區塊鏈的潛力巨大,許多人對其理解還存在誤區。這些錯誤認知可能會阻礙技術的進一步推廣。


Forrester Research 最近發布了一份報告,總結了十年來與企業區塊鏈相關的 11 個常見誤區,并深入分析了它們為何會持續存在。
誤區一:區塊鏈本身就「存在」
許多人會說「用區塊鏈解決這個問題」或者「把某件事放到區塊鏈上」。實際上,這種說法是有問題的。區塊鏈并不是一個單一存在的事物,而是一種架構理念,可以通過不同方式實現。例如,公共區塊鏈(如比特幣和以太坊)和私有區塊鏈(許可型網絡)的架構和功能都不一樣。此外,一些混合型網絡結合了公共和私有區塊鏈的特點。
誤區二:區塊鏈可以完全取代中介
雖然區塊鏈能夠實現點對點的價值轉移,但這并不意味著中介完全不需要。在企業應用中,第三方角色仍然非常重要。例如,錢包提供商、交易所以及托管服務依然是加密貨幣領域的關鍵環節。
誤區三:區塊鏈是完全去中心化的
去中心化是區塊鏈的核心特性之一,但它并非絕對。例如,比特幣和以太坊雖然是公共區塊鏈,但實際上它們的開發者和礦工擁有很大的控制權,這些控制者并不向任何人負責。


誤區四:區塊鏈無需信任
很多人認為區塊鏈是「無信任」的技術,但實際上,用戶依然需要信任網絡的運行機制,包括密碼學算法、代碼,以及那些有能力修改網絡代碼或添加區塊的人。
誤區五:區塊鏈完全不可篡改
不可篡改性是區塊鏈的一大特點,但在某些情況下,區塊鏈數據是可以被更改的。例如,可以通過重新計算鏈條或創建分叉來修改歷史記錄。因此,區塊鏈的不可篡改性并非絕對,也未必總是企業所需要的特性。
誤區六:區塊鏈比其他技術更安全
如果設計不當,區塊鏈并不會天然更安全。例如,用戶憑證可能會被泄露,或者攻擊者可能會利用某些節點的漏洞進行攻擊。因此,區塊鏈的安全性取決于其具體設計和實施方式。


誤區七:區塊鏈是「真相機器」
雖然區塊鏈可以確保數據的完整性,但它無法保證數據的真實性。例如,系統無法判斷某項財產登記是否屬于真正的所有者,也無法驗證用戶授權數據使用的合法性。
誤區八:區塊鏈能自動改善數據質量
區塊鏈可以保護數據不被篡改,但無法解決數據本身的質量問題。如果最初錄入的數據有錯誤,區塊鏈只會讓這些錯誤「永久化」。因此,數據質量問題必須在寫入區塊鏈之前解決。
誤區九:透明性對企業總是有利的
區塊鏈的交易記錄是公開透明的,但對于企業來說,過度透明可能會帶來商業機密泄露等問題。當前,解決數據隱私問題的技術(如零知識證明)仍然復雜,尚未普遍適用于企業級應用。


誤區十:智能合約會取代律師
智能合約能夠自動化部分流程,但「代碼即法律」的說法是不準確的。參與方仍然需要法律協議來確保智能合約的執行,并涵蓋其他標準合同條款。
誤區十一:只要建好區塊鏈,用戶自然會來
許多企業認為,只要建立一個區塊鏈網絡,用戶就會自動加入。但事實證明,情況并非如此。報告指出,2022 年至 2024 年間,許多企業區塊鏈項目以失敗告終。原因包括生態系統中的不平衡關系和商業模式的不完善。
這份報告提醒我們,企業在采用區塊鏈技術時,必須全面了解其潛力和局限性,并結合實際需求,合理設計應用方案。